文言文以凝练典雅的语言承载着古人丰富深刻的思想精神,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,读起来朗朗上口,节奏鲜明,是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字魅力、传承璀璨传统文化、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的必由之路。无论教学大纲还是课标,都把文言文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,初一是文言文的奠基阶段,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,直接影响学生今后文言文阅读、理解、运用、鉴赏能力的高低。本周语文教研组对我校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了专题研讨,现总结如下:
一、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
1.教师的教
我们的教一般是按照“读准字音明节奏——不求甚解知大意——咬文嚼字释词句——深入思考求真意——检测反馈夯基础”的顺序进行“五部曲”教学,简而言之,即:读——背——译——析——测。这种教学模式按部就班,稳扎稳打,重视课文大大小小知识点,可以很好地夯实基础,师生课堂对话都在这一框架下进行,这种课堂模式固然有其不容置疑的优势,但是也显得较为四平八稳,波澜不惊,时间一长,课堂的期待感会有所折扣,会使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趋于平淡化。
2.学生的学
文言文语言因其语言的陌生化,对于学生接受的阻拒较大,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,主动学习文言文或自觉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致不高,多是跟从老师接受,即便是扎实基础,目前还不太会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。例如:课外文言文翻译“君宜顾之”(您应该去看看他),“君”和“顾”在上学期《陈太丘与友期》中“君与家君期日中”“入门不顾”就学到了,“宜”在《爱莲说》里“宜乎众矣”中学到,“之”字用法更是广泛学习,但是放到陌生的语境当中就相当陌生,不会翻译了,灵活运用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比较弱。
二、今后的改进策略
1.实——狠抓基础不动摇,规律总结要跟上
毋容置疑,每一课的朗读背诵、翻译理解都必须做的字字清楚、字字夯实,我们也一直这样做,这是往外迁移的根基。文言文教学至七年级下学期,必须要结合中招考点和学生一起总结规律。一要总结“四词一句”也就是古今异义词、一词多义、通假字、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(七年级多为倒装句和省略句)。二要总结文章出现的文化现象,如称谓(谦称、尊称)、虚指(三、六、九、十、十二等)、互文、顶针等。三要总结写作技巧,如描写方法、描写角度、欲扬先抑等等。每一节课都要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规律,构建知识体系。并及时练习测试,及时反馈跟进。
2.宽——讲解旁证博引,注重文化浸润
文言文讲解时,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旁征博引,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课外知识的勾连,课堂知识的迁移。例如“木兰当户织”的“户”是“门”的意思,为了避免和“窗户”混淆,我们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引入“足不出户”“门当户对”等学生熟知的成语,也可引入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“落花入户飞,细草当阶积”等诗句,以相互印证,然后再出示“千门万户曈曈日”进行训练,让学生迁移到课外。另外,文言文言简义丰,多有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,凡和课文或主题有关的文化现象、历史背景、名人轶事、诗词名言等,都把有关的文章、视频、音频请进课堂,增添文言文的厚度,拓展文言文的宽度,调解学生视听,在传统文化中浸润心灵,让课堂散发出文化味,充满人文情怀,不再让课文过于单一,仅有技巧和知识积累。
3.巧——巧妙设计课堂,激发学生兴趣
我们也一直在思考,为什么有些词语放在课内学生会不假思索,脱口而出,而放在课外就无法迁移?课堂模式的四平八稳或许会固化学生思维的发散,精巧的课堂设计,能让课堂更有期待感,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活跃,便于知识迁移。
例如,在新乡学院听金老师讲座,他说到过小学文言文是怎么教的,对于初中来说,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金老师没有按照传统顺序来学习文言文,而是通过文言文改成现代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,让学生首先就知道这个故事,然后学生再读文言文,学生就知道文言文大体讲的是什么,这样一下子就大致读懂了。然后金老师再出示翻译,让学生找和翻译一一相对应的句子、词语。一个顺序调换,难度一下子降低,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上来,学生有成就感。然后再接受挑战,谁能不看文言文就能精准翻译,这样的课堂设计仅仅转变顺序为倒叙,便课堂效率大增,这就是精巧设计的妙处。
例如即将讲授的《陋室铭》,可以设计为给这篇文章加了一个副标题:“一篇被挤兑出来的千古美文”,可用这种方式吸引学生兴趣,通过背景的介绍,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刘禹锡的傲岸人格特点,这样一个小小的副标题就便于学生了解文章主题,大大减少学生与主题的隔膜。讲解内容时,也可设计一个如下问题:刘禹锡被称为诗豪,这篇文章也兼备“诗”与“豪”的特点,哪些句子体现出了诗意?哪些句子现了人格的豪迈?关于同是托物言志的《爱莲说》,一个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:1.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特点?2.作者笔下的莲花仅仅只是莲花吗?3.如果作者笔下的莲花不仅仅只是莲花,那么这又属于哪种写作方法?这种设计简约但不简单,层层递进,追根溯源,不知不觉中已经解决重难点。
当然,文言文还必须重视朗读浸润,结合句式特点、语气助词、情感、形象等,通过多种形式读出文言味,读出意境味,进行沉浸式朗读,在文言文朗读的和谐节律、袅袅音韵中涵泳,培养语感,熏陶学生,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,这些多少都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。